传承国学经典、构建儒雅实验--校本课程《弟子规》纲要
作者: 中学语文组 | 发布时间: 2017/12/15 15:09:15 | 1197次浏览
课程名称:传承国学经典、构建儒雅实验 课程类型:语言文字类 教学材料:选编经典《弟子规》等内容为主;辅以名言、对联、谚语、古诗词名句、歇后语等内容。 授课时间:每周一课时,每学期18课时。 授课对象:全校学生 一 课程开发背景 1.经典文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待传承与弘扬: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传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根据相关调查,大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在《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这一重要精神,明确地指出了今天我们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不能离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传统文化。 2.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需要:经典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义深远,尤其是在“重礼明德”方面更是值得今人传承的。诵读如《弟子规》等经典,必将对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方向上给予指导,对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深远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增加阅读量,并明确提出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怀”,也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古典文化积累、书写的指导,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经典文化,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古文中的经典恰恰可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重视古典文化积累,诵读经典,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课程的要求。 3.学校办学理念与校园文化的体现:我校的“养真气、求真知、做真人”的办学理念有比较深广的内涵,包括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健康的人格。古典文学经典作品中的许多思想也折射出做人、做事的道理,对于形成良好的人格起到重要的作用。 4.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需求:教师在拓展型课程的实践中体验并实践多元化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对基础型课程教学方式的丰富和完善具有积极意义。我校的《经典诵读》集积累、背诵、书写于一体,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自主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活动为载体,学习、践行《弟子规》为重点,全面推动学生和学校的发展,把学校建成一所特色鲜明、教师队伍充满活力、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学校。 三 课程目标 ⒈总体目标: 校园充满“弟子规”的文化氛围,全体学习能践行“弟子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道德情操。探索出传承经典与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方法,能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推广。学校掀起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学生、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并从中得到做人做事的启迪。 2.学生发展目标: ⑴ 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经典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⑵ 用《弟子规》的要求来规范自已的言行,践行弟子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道德情操。 ⑶ 全体学生能背诵弟子规,唱弟子规歌,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和感受语言的能力,积淀文化底蕴。 3.教师发展目标: ⑴ 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⑵ 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课程理论,实现角色转变。具备科学的课程意识、娴熟的课程开发艺术、精诚合作的精神,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 4.学校发展目标:营造“经典诵读“的氛围,促进学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特色的形成,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打造办学品牌。
四 课程内容及要求 1.全面动员,广泛宣传《弟子规》教育活动。 ⑴自活动开始,学校把《弟子规》教育纳入德育课程,利用每周一节的德育课、班会及语文课、音乐课、综合实践课等教学中,宣传讲读《弟子规》;通过教师讲座、观看光盘、开主题班会、朗诵比赛、演讲、组织学生办手抄报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做到能熟练背诵《弟子规》。 (2)通过悬挂标语和在橱窗、宣传栏等宣传渠道,大力宣传《弟子规》的具体内容和学习贯彻的现实意义,广泛开展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 (3)利用校园广播播放感恩与亲情方面的主旋律歌曲,用好音乐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弟子规》的学习内容。发挥学校教育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努力构建和谐育人的德育工作的整体格局。 (1)利用主题班会等深入挖掘其传统道德观念资源,结合《弟子规》内容举行主题班会,选有特色的班级进行主题班会观摩活动。 (2)音乐课上全体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唱《跪羊图》、《感恩一切》《生命之河》、《三德歌》等“弟子规”系列歌曲,让感恩歌曲在校园广泛传唱,并举行大合唱比赛。 (3)组织开展全校性的集体《弟子规》的征文比赛。 (4)组织开展初一年级举行庆祝活动——弟子规演讲比赛。 五 学情分析 国家课程是以学生的一般性学习需求为基础的,难以估计和满足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即只有普适性,没有独特性。而秉持“以校为本”、“以生为本”理念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显然为重视学生差异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提供了可能。开发适合本校学生学习需求和兴趣的课程,首先必须明确学生有什么样的学习需求(分析学情)。其目的就是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依据,增强校本课程开发的针对性。根据“基于需求的课程开发模式”中的多层级概念,以校为本的课程开发层面的学生需求分析,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学习内容:包括学生对所学的学科、参加的活动以及对各种学习内容的看法。如“你喜欢什么课?不喜欢什么课?为什么喜欢这门课而不喜欢那门课?”调查得知,我校学生尤其喜欢学校开展的学科学习以外的其它活动,如读书节、科技节、运动会及兴趣小组,认为这些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很吸引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应该考虑这些内容。 (2)学习背景:主要指学生在学校以外的生活环境,包括家庭条件、社区环境、人际关系等对学生的影响。如“你在闲暇时间主要做什么?”调查得知,我校大多数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感觉有点压力,到高年级感到“压力很大”,压力主要来自父母的高期望;大多数学生觉得自己的学校生活很充实,很有意思;在闲暇时间里做得最多的依次是做作业、看课外书、看电视,这就要在校本课程中适当增加“减负”和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内容。 (3)学习方式方法:包括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自己学习方式方法的看法等。如“老师上课用讲解、自由讨论、探究学习等方式,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调查得知,学生喜欢师生一起讨论的课堂学习方式。在设计校本课程学习方式时要尽可能采用问题探索、游戏活动体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自主参与活动,尽量避免“满堂灌”式传统的教学手段。 (4)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困难不仅指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困难,而且也包括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障碍。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必须了解学生知识、能力、心理、生理等各方面不足,才能有的放矢。调查得知,我校绝大多数学生感到有学习上的困惑和苦恼,究其原因,主要是感觉考试成绩不理想,学习压力大。因此在设计校本课程内容时,要有“学法指导”的内容。 (5)学习愿望:包括对学校、教材、教师、学习内容、课堂等的期望。学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愿望,才能真正体现“学生为本”的理念。如“你想了解哪方面的信息?”“你希望学校进一步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调查得知,学生最希望获得的能力和素养依次是动手实践能力、科学探索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礼仪文化、人文素养。这些调查结果应作为在制定校本课程目标时的参考,比如我校学生通过一系列校本课程学习,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应该在待人接物上彬彬有礼,与其他学校学生有与众不同的良好形象。 对于以上的分析内容,我们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获得数据。经过分析,为课程目标的确立、校本课程指南的编制提供重要依据。当然,学校也不能一味满足学生现有的学习需求,更要以社会未来发展需求为目标,引导学生产生正当的积极的学习需求。 综上所述,我校选择国学经典《弟子规》做为我校的校本课程。在国学经典教学应该以情感激发情感,以情趣激发情趣,引导学生用真实的生命去拥抱国学经典,让心灵与国学经典课文亲密无间! 以读为本,读悟结合,这就是经典《国学》的教学之道啊! 六 实施情况 1.开设时间:每周一课时 2.拓展配套活动 (1)第七周组织初一年级举行庆祝活动——弟子规演讲比赛。 (2)各班级在第十四周班会课学习《弟子规》且践行弟子规,要求每位学生第十五周能熟练背诵《弟子规》,晨会将集体进行《弟子规》诵读。 (3)第十六周组织初一年级学生进行大合唱比赛。 (4)各班利用主题班会等深入挖掘其传统道德观念资源,结合《弟子规》内容进行讲解(第十四周至第十五周),观摩主题班会时间安排在第十七周。 (5)12月全校组织《弟子规》征文比赛。 七 课程实施建议 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驱力。因此,要坚持把激发学生兴趣贯穿于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定期组织学生读书,指导上网浏览经典文化和欣赏书法艺术作品等。注重环境熏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阵地的育人作用,在橱窗、展板、墙报、读书角悬挂和展示经典书籍、名言等,形成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 2.学科渗透——各学科要根据学科特点,结合经典文学的内容,在教学中渗透经典文化,尤其是语文学科,加大指导力度。如:师生共同诵读、学生展示诵读等。 3.开展系列活动 ⑴ 建立班级图书角,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班主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量登记。 ⑵ 经常为学生读书讲故事,让他们在听书或故事的过程中受到感染,从而爱上读书。利用班会、晨会等时间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⑶ 在校本课程成果汇报中推出经典诵读中的典型,进行表彰。 八 课程评价 1.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实行全程评价。采用教师评、学生评、家长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对《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程纲要》等进行评估,提出改进建议,及时改进。 2.对学生评价:根据学生兴趣、态度、诵读及获奖情况,按照优、良、合格的等次,结合学生自评、班级互评、教师点评的多种评价方式。及时推广和宣传典型。 3.对教师的评价: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记入教师工作量,纳入教师的业绩考核。
|